青海:凝心聚力谋发展 精耕细作惠民生近年来,青海省立足高原特色,践行惠民初心,通过“规划引领、机制创新、精耕细作”,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升级。“十四五”以来,共争取和落实建设类中央引导资金4.92亿元,支持全省建设体育公园、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项目,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十三五”末的2.57平方米提升至2.77平方米,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的全民健身服务。
青海立足省情实际,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聚焦民族团结,打造共建共享新场景。青海民族众多,省辖8个市(州)中6个州为民族自治州,新建和在建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如同连接各民族的纽带,让不同民族的群众能够在同一片场地上共享运动的快乐,促进交流交往交融。
聚焦乡村振兴,构建和美乡村新画卷。“十四五”以来,青海省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扎实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乡镇街道项目、“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项目,配建室外健身器材,维修、改造、更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幅度提升乡村体育公共服务,助力盘活当地经济复苏发展,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聚焦民生急难,彰显体育担当新作为。2023年,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后,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定向支持自然灾害受灾地区补助资金50万元,在安置点新建1000平方米健身广场,配建标准篮球场,配置乒乓球台、新型组合健身器材,构筑幸福生活场景,让受灾群众尽快“搬”进新生活,圆了“安居健康梦”。
结合高原特色,以“强管理”促进“可持续”,坚持需求导向,科学安排经费项目,及时把握中央政策,最大程度将惠民红利让给群众。
2016年,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青海省在海东市互助县建设了县级全民健身综合馆,中央资金支持8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0%,建成后场地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2片篮球场、10片羽毛球场、10片乒乓球场和室内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体质监测室的综合室内场馆,全年免费低收费向群众开放,有效弥补了互助县群众室内健身需求。综合馆开放以来,平均每天参加健身的人数达500人次,成为当地群众业余时间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健身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重要保障。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到群众身边,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便捷的健身服务。
“旧角落”变身“金角银边”。西宁市昆仑桥下东侧区域曾经是城市治理“脏乱差”的重难点,经规划改造建设成笼式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的风雨运动广场,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向市民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健身群众超10万人次星空体育·STAR SPORTS,成为西宁市“十分钟健身圈”的示范片区,深受群众喜爱。
“小项目”发挥“大作用”。“十四五”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的乡镇街道项目,青海省积极争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4641万元,支持全省建设179个乡镇街道(其中151个为中央直接下达,28个为省级自选实施)。在海东市循化县清水乡阿什匠村,该项目将原村级篮球场地升级改造为带有网围栏和观众看台的灯光球场,可举办小型村级篮球比赛,还在场地周边配置了健身器材。为了方便群众前来健身,积极争取村集体架桥修路,有效提升了清水乡健身场地设施水平。该项目规划设计贴近群众,资金使用率高,为省内补短板项目建设提供了样板。
积极与财政部门争取,沿用了《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按照补贴标准的80%安排补贴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统筹安排的规定,与省财政部门共同制定《青海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中央补助下达后,继续由省级财政配套20%。
“十四五”以来,共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青海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资金1.65亿元,省级配套4100余万元。目前,全省95个公共体育场馆纳入免低开放补助范围,支持覆盖了全省8个市州、40个县区,有效激发了公共体育场馆活力,促进场馆向社会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开放服务,更好地发挥了公共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的核心作用。(转自4月8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