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努力改善学校体育工作 封面主题学生健康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社会都很重视的热点问题,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如何理解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何改善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一起来看这篇报道——
学生健康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社会都很重视的热点问题,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不少代表、委员也都关注了这个问题,围绕如何理解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何改善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我们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和相关专家。
《人民教育》:2018年,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谈到了“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孟晖:2018年9月10日,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明确指出了对于青少年、对于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我认为先要厘清几个关系。
首先是健康与学习的关系。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是不是说学习就不重要呢?或者说学习的重要性弱于健康?当然不是,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光有文化知识,没有健康的身体,也无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身体不好,哪怕是学到了知识,也无法发挥作用。而有了健康的身体星空体育官方网站,不仅是在学校内可以学习,还可以终身学习,处处学习。这也是习总2023年在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指出的“身体好了,才能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的意思。所以,必须辩证地看二者的关系,健康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但是有时候只注重学习,忽视了身体健康,导致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小胖墩”“小眼镜”大幅度增加,已经影响到了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个时候将健康放在第一位,则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认为只重视健康不重视学习,走到另一个极端。这几年一直强调的“体教融合”,是体与教合、教与体融,才能培养出既有文明精神又有野蛮体魄的时代新人,偏重任何一方都是脱离体教融合本义的。包括有很多媒体片面解读保障体育特长生升学政策,如出现了“靠踢足球也可以上大学了”这样的标题,好像只靠踢足球不学习就可以上大学,这完全是误读或者故意曲解。让大量以文化学习为主的学生都有较好的体育爱好和技能,让练体育特长的学生也有较好的文化基础,这才是“体教融合”的本义。
其次是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落实这个要求,体现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出了如“每天一节体育课”等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体育是不是就等于健康呢?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能够促进健康,但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很多职业运动员是不健康的,为了取得竞技成绩透支了健康。所以,只有科学适度的体育才是促进健康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基层实践中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科学落实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就是促进了学生的健康。
再次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第一”当然是指二者并重,对于人来说,也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是健康的人。身体健康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做到,但是心理健康则需要通过文化学习、社会交往、家庭生活、文化熏陶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渠道才能够实现。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搞好了学校体育、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就完全达到了“健康第一”的要求。
王旭:于个人而言,健康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是追求和体验美好生活的基础;于学校而言,“无体育,不教育”“健康第一”应是一种教育自觉,学校的首要责任是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的底子,这个底子扎实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长期的教育观察和实践中,我始终认为体育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孩子每天把一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缓解视觉疲劳、加快新陈代谢,更能降低学习压力、促进人际交往、培养锻炼习惯,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自我奋斗、合作竞争、规则意识、抵抗挫折等精神将让人终身受益。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父母与孩子一起开展体育运动,更容易构建融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从家庭延伸到社会,能够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崇尚体育运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人民教育》:当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很关注的热点,就您的观察,当前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原因是什么?
于素梅:当前学生的健康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不仅“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四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小糖人”等健康问题。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健康问题,学校也在积极想办法,但依然呈现出提升艰难的状况。
学生健康问题的原因,一是缺乏合力:“健康第一”合力尚未形成,政府关注健康,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但部分学校要的却是分数,部分家长追求的是孩子考上名校。二是缺乏个体关注:过于注重群体健康状况,忽略个体健康水平,在健康干预方面缺乏个性化干预方案。三是忽略健康责任教育:学生对健身重视程度不高,健康促进多是被动的,未能教育学生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促进仅靠外力作用有限。
王旭:当前,中小学体育仍普遍存在运动时间不足、运动强度不够、师资力量不强、体育设施不全等问题。多建一个体育场(馆),就可少建一个医院。全民健身的设施多了、氛围浓了,学校的体育发展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相关部门把“体重管理”列为国家行动,这将触发学校开展新的体育实践。此外,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的责任划分、体育专任教师的配比与待遇、家庭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学校体育场地难以扩容等因素束缚了学校积极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于素梅:一是不同学校体育发展的差异很明显,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教育。二是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短板难以快速补齐,诸如室外体育场地、室内体育场馆、风雨操场等的不达标、不充足,有的难以满足日常的体育活动所需,雨雪等特殊天气无法在室外运动时,体育活动多数都被叫停,无法保障政策要求的每天的锻炼时间。三是师资缺口大,专职体育教师配齐配强政策落实不力,体育教师的待遇保障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时有发生,难以保障体育教学等工作的质量。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地方和学校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方法不明确。有些校长很重视,但却不知道如何重视,做起来就会跑偏,如有的学校只抓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只注重体育竞赛的奖牌,不重视全员体育的开展等。三是资金不足。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步子难迈大,主要是资金不足,想改造场地无能为力。四是缺乏标准。新时代学校体育究竟应发展成什么样,什么是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都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人民教育》:当前在学生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很多问题,都有复杂的成因,很多也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有什么解决思路?
樊董伟:首先,应加强未成年人手机和社交、游戏账号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原则上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加强未满18岁者游戏账号及社交账号的管理,尽可能减少青少年沉迷网络、接触不良信息的风险。严格执行游戏厅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同时,中小学教师布置网络作业、电子作业,或应用电子媒介进行教学要适度。限制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和时间,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留出更多的时间,其中一部分就可以用来运动。拥有更多的线下生活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要保证中小学生的充足睡眠,安排好早餐时间。当前,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中小学生每天有大量的作业要完成,特别是中学生面对更多学科作业和复习任务,只能靠压缩睡眠时间来完成。另一方面,学校的作息安排对学生的睡眠时间也有一定影响。比如,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到校时间过早,学生早起就要减少睡眠时长,可以考虑尽可能压缩不必要的在校时间。同时学校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合理布置作业内容,并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小问题:适时调整学生的早餐时间。从生理角度看,早上醒来后肠胃等消化系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从休息状态恢复过来,建议中小学生早起适当进行一些晨练、晨读活动后再吃早餐。
再次,要开发学校体育课的综合价值,比如使之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相结合。学校可以注重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开发,增加与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融合,提升中小学生社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与国防教育常态化相结合,结合体育课定期开展军训或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军事锻炼内容,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国防意识,厚植爱国情怀,磨炼精神意志,同时也能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让体育课更有意义。
于素梅:在改善学生健康方面,一是政府、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把促进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学习放在第二位,消除一切形式化的做法。二是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针对地方政府主管领导、校长、家长的培训都需要加强,使他们拥有更丰富、更科学的学生健康知识,以正确地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除了国家政策外,地方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要保证10小时睡眠时间,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要有具体的保证举措。四是确保体育锻炼的有效性,尤其是要围绕学生身心健康的“三精准”开展体育锻炼与教学:精准监测,包括体质健康问题的监测,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精准分析,结合学生的日常锻炼、生活习惯、饮食卫生等系统分析健康影响因素;精准干预,针对不同学生的健康问题制订个性化综合干预方案。
在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方面,一是加大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和捐赠。社会体育场馆尽量能够向学校师生免费开放,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的公益资金也要多争取一些,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以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二是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争取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学校完成每个学生每天2小时的体育活动,多陪伴孩子运动,多支持孩子参与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尤其是在出现运动安全问题的时候,学校、教师已尽到了监管责任,家长要多一点理解,让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能轻松上阵,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三是转变观念推行幸福体育。为学生提供更能够感悟到幸福的体育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打造更幸福的课堂,学校体育要注重“幸福体育,阳光少年”的理念引领,消除让孩子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感觉,增强运动的自主性,让孩子享受运动的过程,最终把参加体育活动视为自己的最爱,才能发挥好以体育人的作用,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高质量地发展学校体育教学。
《人民教育》:在区域内提升学生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或制度,如何找到工作的抓手,需要决策者的重视、深入研究和政策设计能力,请问在您的区域内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有效经验?
孟晖:将中考体育做科学、做实,是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以前,武汉和国内其他很多城市一样,中考体育固定在三个简单的项目上,跑步、跳绳、坐位体前屈,学生只要稍微练一下,差不多都能得到基本相同的分数,没有差距也就没有动力。很多孩子只是在体育中考之前练一个月,其他时间还是都把精力放到“卷”文化课上去了。这样的体育中考,既不能客观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也不能体现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更不能引导学生每天自主锻炼。
为了让学生练与不练不一样,练多练少不一样,练好练坏不一样,长期坚持练和短期突击练不一样,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让这些不一样都能体现在体育中考的分数上,这样就会充分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学校主动科学教、学生主动科学练、家庭支持与监督,从2024年开始,武汉市的体育中考进行了较为重大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考试项目共分三类,分别是耐力型项目、身体素质类项目、运动技能类项目,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由往年的3项增加到16项。第一类项目有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200米游泳(不限泳姿)、4分钟跳绳,第二类项目有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50米跑、25米游泳(不限泳姿),第三类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体操。每位考生可在上述三类项目中各选择一个作为考试项目。以区为单位,如果想发展自己的特色项目,也可以申请自选增加考试项目。总分也由之前的15分提升到35分,大大增加了其在中考总分中的权重。
这项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幅度扩项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训练并终身受益。喜欢什么就练什么,练什么就考什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2)增加自选项,让中考项目彻底开放,各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差异化发展。(3)确保公正。除了一系列内部和第三方监督环节外,考试还要求全部采用信息技术,所有项目使用标准化的电子测量,而且建立了全市唯一的数据库,现场考试数据“即测、即存、即上传”并录像留存,家长和考生可以即时通过手机查询自己的成绩,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避免舞弊。只有确保公正,才能起到线)数字化赋能,后期在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基础上,将采用智能分析得出学练的质量数据,动态指导学校的体育教学。
王旭:尽管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但从宏观来看,学校体育在向好、向强发展,国家的引领和投入更为精准有效,如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十条举措贴切学校实际,目标明确、路径明了、操作性强。长沙市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让体育站在“C位”成为五育融合的桥梁,不断提升以体育人的成效。2021年至2024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不断上升,意味着近20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推动“教好学好”。今年春季学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了每天一节体育课和课间15分钟;针对雨天等特殊情况,组织开发了体系化的室内广播体操、室内趣味体育课堂、智慧体育课堂。下一步,我们将构建衔接好、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小学和初中阶段侧重习惯养成和科学锻炼,高中阶段落实模块教学要求,侧重掌握运动技能。同时提高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让每个学生“身体出汗、眼里有光”,实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二是推动“勤练常赛”。每年举办魅力大课间、校园运动会、班级“三大球”等活动,基本实现了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队伍、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校校有成效、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连续6年举办AI体能云赛,带动中小学生校外运动2.3亿余次。还定期开展“校长喊你来运动”“‘校长喊你点亮长沙’线万个家庭参与线上体能云赛。下一步,将全面开展校园“三大球”市、县、校、班四级联赛,鼓励社区、家庭常态组织户外亲子体育运动,让体育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纽带,成为增进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抓手。
三是强化综合保障。在场地保障上,扩大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使用面积、提高利用率,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支持“人多地小”的学校,在教学楼、食堂、办公楼、实验楼等楼馆场所建设架空层或屋顶运动场,在确保运动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拓展了活动空间。推进公共体育场所向学校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寒暑假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在队伍建设上,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保障体育教师的待遇,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将完善学生校园意外伤害防范、处置部门联动机制,让学校师生可以“放开手脚”组织有一定强度的体育活动。
四是深化评价改革。坚持实行全样本、全过程的增值评价,将每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入口看出口”,将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情况纳入考核校长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指标,引导学校抓实体育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提高体育中考分值并优化计分方式,引导学生爱运动、勤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