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成长平台 激发青年能量 兰州市2024年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要点制定据兰州日报报道3月19日,记者从团市委获悉,为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加力推动“五大行动”提质升级,着力塑造“就在兰州”工作品牌,全力促进青年成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结合《兰州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方案》,我市2024年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于近日制定。
此次要点的制定,聚焦我市实施的青年成长、青年友好、青年有为、青年有爱、青年活力“五大行动”,覆盖青年关注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等多个话题,共计包含发展优质宜学教育资源、拓宽青年住房保障渠道、提升青年就业服务水平、建设青年友好型社区等在内的24条内容。
据悉,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加快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全面发力之年,也是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验收交卷”之年。此次要点的制定旨在更好地为在兰青年搭建成长平台,促进青年和城市共同发展,提升青年在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广大青年为推动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贡献青春力量。
深化实施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五年规划两年攻坚行动,新增学位1.3万个。推动兰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性实践学校改造升级。用好“教育公益人才库”,融合推进新教育实验、情境教育、自学议论引导、体育大联盟、音乐新体系等“五大”教育实验项目,持续巩固“双减”成效。
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兰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实践活动,运用好“青年大学习”等载体和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少年。建立“青年讲师+特聘导师”青年讲师团制度,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培育一批金牌讲师。举办高校、国企、农村、社会组织专题“青马”培训班,锻造培育不少于400名青年骨干。旗帜鲜明开展网络斗争,有效维护青年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全面推进健康兰州建设,建成运营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支持皋兰、西固等县区扩建、新建体育公园项目。结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打造一刻钟青年健身圈,促进学校等各类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举办2024兰州马拉松、WTT球星挑战赛兰州站2024和“奔跑吧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营造浓厚体育健身城市氛围。
制定出台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接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支持专项”,每年支持不少于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改革试点,完善“以赛引才”机制,持续举办“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推进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吸引高层次青年人才扎根兰州、服务兰州。
将青年发展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纳入“十五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起草范畴,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建设管理过程中照顾青年需求、体现青年元素。探索制定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规划指南,协同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形成适宜青年发展的城市功能布局。
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及相关配套细则,新筹集青年(人才)公寓等保障性租赁住房3043套。保障青年租赁住房权益,外地来兰就业创业青年可承租保障性租赁住房,实行租售同权。实施雁儿湾共有产权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探索建设运营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来兰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短期优惠住宿,嵌入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城市融入等服务。
实施“就在兰州”青年就业促进行动,加快构建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优质就业平台,扩大青年就业规模,促进2.75名青年在兰就业。强化政策出台,梳理发布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十九条。依托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开展“青年学子”赋能筑梦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000个以上。
深化“法润黄河少年”青少年普法教育品牌建设,落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模拟法庭、法治课堂等活动,提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成效。围绕预防溺水、性侵、、欺凌、霸凌、暴力、涉毒、电信、交通安全事故等侵害青少年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落实强制报告制度。
打造“兰州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共建模式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婚恋交友、心理健康、自护教育等服务实现常态化、专业化、项目化。围绕青年衣食住行游等需求推出一批“小切口”福利权益,切实提升青年在试点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系统提升青年政策制定水平,在创业、就业、住房、婚育、健康等方面发布一批高度凝练、量身定制的普惠性青年友好政策,形成标志性政策成果。提升政策宣传成效,开展“送青年政策大礼包进+活动”,将青年友好政策送进高校星空体育官网平台、社区、园区、企业和影院、景区、酒店、餐饮店等青年聚集地。
落实青年发展统计监测制度,定期发布兰州青年发展指数。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重点督导和年度考核范畴,把习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充分落实党管青年工作原则。将青年发展相关课题纳入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深化专业理论研究,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健全完善青年创业培训、融资、孵化、服务“四位一体”扶持体系,实施“兰州启航”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不少于30个,发放创业担保、陇原惠岗贷等创业惠岗5亿元以上。开展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创业指导工作室认定工作,建设25家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开发线上大学生数字就业创业专区,全链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10万人次以上。
深化拓展青年突击队机制,在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大型赛会等第一线和最前沿组建一批青年突击队,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等基层领域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创建各级“青字号”集体不少于100家,运用阵地依托、人才培养、项目示范、典型选树等机制,激励青年创新创效创优。
结合“嵌入型社区”、社区青春行动等试点工作,围绕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休闲健身、城市融入等重点内容打造不少于20家青年友好型社区。拓宽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渠道,统筹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返家乡大学生等力量,积极助力“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加强青少年工作骨干培育,力争每个实体“青年之家”至少配备1名青少年工作者。
充分挖掘、深度报道兰州各行各业青年才俊的同时,注重普惠性视角,精准“抓拍”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中普通青年奋斗身影,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开设“兰州正青春”“青春兰州会客厅”等专栏,创作推出短视频、广播等宣传产品,改版《兰州青年》杂志,讲好“兰漂”青年与“烟火兰州”的邂逅故事,吸引更多青年来兰、留兰、兴兰。
大力培育婚育新观念,深入组织实施“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广泛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明祭祀行动,引导青年群体自觉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积极践行与弘扬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加大青年发展型城市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注重融入青年主题元素,突出“文明创建青年先行”“和美乡村青年共建”“低碳节约青春风尚”等理念。
推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换届,完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制定针对常态、应急、赛会和特殊志愿服务的地方性工作准则。大力推广应用“志愿汇”APP,力争到2024年年底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100万人。举办“青年有爱”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大会,探索建立“团组织管理+机构协作+基金支持”的运作方式,培育不少于20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精品项目,积极助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
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担任代表、政协委员等,着力推动各级政协青团与青联界别为青少年“发声”,有序反映青少年成长发展诉求,不断扩大青年参政渠道。深化“共青团与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组建“青年荟智团”,为青年有序参与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畅通渠道、搭建平台。
实施兰州海峡两岸等青年交流项目,举办第12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台青少年交流等活动,不断增进区域青年对文化交流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深化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开展各民族青少年“手拉手”研学和书信交流等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少年深度融情交流。
促进青年与城市互动,定期举办万名学子游金城、青年网络大V观兰州、城市文化漫游记、“青年城市推荐官”悠游兰州等城市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感知兰州发展速度、力度、温度、韧度,自觉为兰州代言,不断增强青年群体对兰州的城市认同。
充分挖掘黄河风情线自然人文资源,生动融入青年元素和服务功能,打造至少2个青年主题公园(游园),1条青年健身步道,1座青年城市书房,升级打造中山桥青年“网红”打卡点,举办青少年讲解员大赛等活动,着力塑造“最美黄河之滨遇见你”青年集聚新地标。依托兰州科创园、奥体中心、岚沐文体旅产业园、兰州老街等场所深化青年发展型街区、园区、场馆建设。
打造夜间青年文旅消费集聚区,开发夜赏、夜游、夜宴、夜娱、夜购系列产品,定制青年夜游黄河风情线精品打卡路线,提升青年夜间生活魅力。充分利用新兴领域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青年之家等阵地举办“青年夜校”活动,为新就业形态等青年群体提供夜间剧场、音乐节、讲座沙龙、特长培训等活动,丰富青年精神生活。
加强与头部社交平台合作,以“就在兰州”为主题,策划定制彰显兰州特质、符合青年特征的线上线下活动,形成一批原创高质量网络文化互动产品,构建彰显金城特色和青春活力的网络社交场景。结合打造“读者之城书香兰州”,推出“当青春遇上《读者》”“品《读者》喧青春”等专题活动,营造青年阅读浓厚氛围。
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纳入公益广告宣传体系,广泛宣传相关宣传片、标识口号等内容,充分宣扬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丰富拓展宣传载体,利用“五四”青年节、高校学子开学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亮灯”活动,常态化利用主流媒体、公共交通工具、“两站一场”及各类户外电子屏、客户端等载体开展宣传推广,打造“青年友好公交专线”“青年友好地铁车厢”等宣传产品,切实提高青年群体知晓率。